綠色殯葬節約土地,1997年武漢市開始大力推廣,至今20年。今年,該市還要求15家經營性公墓對選擇生態環保葬的市民實行全免費。
記者近日走訪發現,盡管政府與公墓經營企業大力推廣,但主動選擇者仍是少數。
據武漢市民政部門統計,20年來,該市有近4萬人選擇生態環保葬,不到逝者總數的1%。
生態葬接受度普遍較低
武昌石門峰和九峰壽安陵園均提供樹葬、壁葬、花壇葬等生態葬服務。3月30日,記者在兩陵園服務大廳各觀察1小時,有超過30人詢問墓地價格,僅一人詢問生態葬。
家住雙塘小區的張先生說,墓葬方式得聽老人的意見,“老人沒有這個意思,我們不可能去選。”
江夏孝恩園是我省最早推出樹葬的陵園,陵園新聞發言人郝莉紅表示,經過20年推廣,市民接受程度逐年提升,一開始每年只有5例,如今每年有200多例,目前已長眠了4720位踐行者。她坦言,選擇生態葬的以知識分子、公務員家庭居多,而且都是老人明確要求,“城市特困人群選擇樹葬雖然享有更大經濟優惠,但卻極少采納。”
她認為,這一現象與傳統觀念有關,“社會上普遍認為,生態環保葬不留墓碑、不留骨灰,后人無處憑吊,算是‘薄葬’,難以表達對逝者的感情。”
陵園經營者看好壁葬
記者走訪武漢多家墓園發現,相對于不留骨灰的生態環保葬,壁葬成為陵園經營者更看好的一種節地殯葬形式。
壁葬是指以墻代墓,在墻上設立一層一層的小格子,將骨灰盒(壇)封存于墻格中。一堵墻可容納上千個骨灰盒,節土效果顯著,在香港等少地地區極為常見。
扁擔山公墓是武漢市歷史最悠久的公墓,目前僅剩近100畝可用土地。公墓負責人介紹,碑葬平均占地2.5平方米,價格往往需數萬元,“如果繼續推行碑葬,10年內扁擔山將無地可用。”為此,該公墓打造了20畝壁葬區,可入葬2萬逝者,人均占地僅0.67平方米,價格在2000元到1萬元。
日前,武漢市首座全壁葬公墓——天堂園在新洲區汪集街落成,今年6月將開園。
開發商武漢錦輝天堂文化生態園有限公司總經理段巍介紹,墓園投資8.03億元,占地400畝,完全擯棄碑葬,目前可提供40萬個室內立體式骨灰安放格位。每位逝者占用土地僅0.25平方米,為傳統碑葬的十分之一,格位起售價為1.2萬元,“未來全部建成后,可容納近120萬名逝者骨灰,確保武漢市15年不需要新增殯葬用地。”
節地葬推廣仍需努力
記者采訪發現,對于這種節地葬法,市民接受時也有顧慮。
3月30日上午,石門峰陵園壁葬墻上仍有零星空位。一位正在拜祭的林先生表示,去年還看見這些空格安葬著亡人,但今年就空了,“后人發達了就把亡人遷到墓地里。說心里話,如果家里有錢,我也會把已故親人遷走。”林先生說,自己每年都是提前來掃墓,也不和其他親戚結伴,“怕被他們看見,我臉上掛不住”。“我們也很擔心市民們能否接受壁葬,因此將公墓打造成‘地上公園、地下陵園’,融入了旅游元素。”新洲天堂園高級顧問閆洪輝介紹,該陵園除了三座地宮外,還打造了一批仿古建筑,以及200畝的山、水、橋、林、亭等景觀,實現“景區化”改造。
他解釋說,此舉一方面是想讓市民在悼念親人之余可以踏春旅游,另一方面也可以讓企業從售賣墓穴、格位之外的渠道獲取收益,從而保持低價銷售。
武漢大學教授尚重生表示,推行生態節地葬是殯葬改革的大趨勢,但要提高市民接受程度,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宣傳、推廣,并在價格和服務上給予一定支持。